浅谈省级山海云雾小镇“特色”发展路径
提要:随着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不断开展,2018年10月连云港宿城山海云雾小镇升格为第二批创建单位,对照江苏省创建旅游风情小镇创建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探索特色小镇标准化打造和特色资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山海云雾特色”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关键词: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山海云雾;乡村旅游;
旅游风情特色小镇的“特色”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特色小镇是由小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而决定的,如地理位置、土地、气候、历史、文化、语言、交通、产业等。
2017年10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2018年1月2日,省委书记娄勤俭在领导干部会议上指出,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近年来,连云区宿城街道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整合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并重,软件与硬件兼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旅游富民工程,全面建设宜游宜居宜业宜文的特色小镇。2018年10月成功入围我省第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名单,开启了创建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
宿城是晋代诗人陶渊明诗中的“世外桃源”,因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时夜宿于此而得名。街道东临田湾核电站,背倚海上云台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21.3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16户、4331人,流动人口5000人,拥有海上云台山、枫树湾、船山、保驾山等4个主景区26个分景点,是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街道荣获“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美丽中国最佳康养旅游街道”、“国家级卫生乡镇”、“国家生态乡镇”、“省级第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省级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省特色景观旅游名乡”等诸多荣誉称号。辖区内,大竹园村、宝山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夏庄社区、东崖屋村、留云岭村荣获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称号(省住建厅),留云岭、宝山村荣获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夏庄社区、高庄村、东崖屋村、留云岭村荣获省生态村称号(省环保厅),大竹园村、宝山村荣获省环境整洁村称号(省环保厅),大竹园村认定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省住建厅)。
一、特色小镇风情特征
1、历史文化资源。宿城因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夜宿于此而得名。始建于汉代的法起寺,吸引西域高僧译经布道,是“一带一路”佛教传播的历史见证。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句给宿城留下了“世外桃源”的美誉。留云岭村“新罗人宅”遗址,记录了中国与朝鲜半岛诸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2、自然生态资源。宿城拥有1.5万亩山场,云雾茶因常年生长于高山云雾之中,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自宋时便被列为贡品,云雾茶与南京的雨花茶和苏州的碧螺春齐名,被称为江苏的三大名茶。宿城现有茶农429户,茶园3000亩,年产50吨,产值1000余万元。“苏云”牌云雾茶获江苏省“陆羽”杯名特茶评比一等奖、云雾茶手工制作技艺入选为省级非遗名录。
3、丰富旅游资源。拥有海上云台山、船山飞瀑、枫树湾、保驾山、悟道庵(明万历四十二年)、陶公祠(清道光十五年)、仙人屋、抗日石刻等风景名胜30余处。以“云雾山海”、“云台雾凇”最负盛名的海上云台山云顶游览区,海拔506.3米,常年云雾缭绕,漫步云中,赏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仿若人间仙境。
二、特色小镇基础条件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全面形成以炮台顶隧道(S73)高速入口、山南城区云宿路入口、山北城区海滨大道841隧道入口为快速通道,以保驾山路、桃源路、环山路为景区连接线,以夏庄生态停车场、保驾山路停车场为集散节点的全域旅游交通架构。以34路、35路、游7路公交车丰富对外公共交通。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建成日处理600 吨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24000米,污水处理率98%。布设完成自来水主干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标准化小学及幼儿园、养老院、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休闲小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三是旅游发展迅猛。投入18亿元,建成海上云台山景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船山飞瀑(国家级AAA景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枫树湾观光园(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保驾山唐王湖(省级水利风景区,正在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扶持发展农家乐38家。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00万元,同比增长28%。
三、特色小镇的发展原则
1、坚持山海云雾主题特色。宿城旅游资源丰富,主题文化突出,独具宿城山海地域特色和云雾产业特色,体现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创建以山、海、特色文化、林果茶为蓝本,建设山海云雾会客厅,完善标识系统和服务功能,增强山海云雾小镇的旅游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和游客接待能力。
2、坚持街景联动共创。以小镇客厅打造为核心,借力海上云台山5A景区创建,整合辖区“三山一湖一湾”旅游资源要素,做特桃源路旅游特色街区、保驾山商贸综合街区、苹果园特色餐饮一条街,做优旅游服务配套,做强云雾茶,做大农家乐,打造集展示交易、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风情小镇。
3、坚持文旅融合品质出新。依托宿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唐王东征、法起文化、世外桃源、新罗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进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打响连云港市最佳旅居地、品位高雅的文化高地、全国乃至国际风情小镇品牌,打造连云港第一个文化艺术创意小镇。
4、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巩固国家级卫生街道、国家生态乡镇成功,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将生态建设作为小镇发展的核心要素,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美国白蛾防治、松材线虫防治、森林防火、污水处理、河流涧沟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打造连云港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5、坚持旅游富民增收。小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从小镇规划、项目建设、景区就业上立足富民惠民,坚持做大旅游、做特农产品、做精民宿三篇文章,提升打造精品景区、精品农产品、精品民宿,提升小镇知名度和美誉度,以特色小镇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真正实现旅游富民、旅游惠民。
四、特色小镇的延续和传承
特色小镇如何保持“特色”的延续和传承,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住乡村乡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的这一重要思想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则,指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乡村的根和魂,保留着“乡土味”,进一步传承和延续下去。宿城山海云雾小镇,从全方位、多角度来定位发展特色小镇,彰显地域特色,演绎地方风情,传承和发展小镇内涵特色。
谈到山海云雾风情小镇传承延续,宿城八间房民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6年3月开始谋划打造八间房民宿一期,2018年4月八间房一二三期全部建成运行,通过对宿城老石墙瓦房升级改造,突出文化、自然、环保与原创,民宿群内外环境宁静、风景秀丽,依势建房、造水、搭院、植草。精心打造“思源、真赏、虚竹、篱花、童苑、璞院、荒圃、水禅”八间房,用材大胆不拘,随形、随手、随性,但不失创意舒适。整体风格陋外慧中,山野朴实现其外,文化内涵蕴其中。一期二期三期建成精品庭院式民宿36套,中餐厅1300平方米容纳20余桌,快捷宾馆 32套32个床位,星级宾馆17套29个床位,配套云雾茶房、会议室及宴会厅,置身其中让游客仿佛回到朴实的乡村,漫步八间房的农家庭院,让游客体验纯正的苏北民宿。“八间房”民宿、桃源路特色街区、茶史馆、村史馆、茶叶技艺体验馆等特色小镇项目得到了省市区领导高度评价和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从而充分显现,乡土特色的传承在旅游风情小镇发展的重要性,从以下五个方面具体阐述。
1、尊重地域特征。宿城山水格局、自然肌理是最基本的地域特征。宿城山海云雾风情小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积累、稳定的群众基础,借鉴一些知名的海外“美丽”小镇成功经验,考察浙江特色风情小镇发展情况,更好地传承百年的文化,保护开发自然山水和风光,融合人文和风土,形成宿城独具特色山海云雾文化。
2、坚守小镇形态。宿城保留地域文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在原有的文化或资源基础上与产业相结合,更加注重“主客、风情、场所”等各种要素的关联性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共生性,只是形态上拓宽和放大,而不是改变,让特色小镇原形态得以发展及推广。
3、保留生态交通。在保护现有生态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木栈道、鹅卵石路等原始气息道路,延续自然分布,沿用地域材料,拒绝快速交通,走古道,探幽静,结合宿城成片红枫林、茶叶林、竹林等特色环境,聚焦精准,长远策划设计,打造具有排它性、非同质化的独特发展模式小镇生态交通,植入枫、茶、竹等宿城元素,建设乡村独具特色生态道路。
4、延续建筑风貌。原始建筑最是风情物,以宿城八间房构思、设计、建设为范本,遵循“以用促保”原则,延续原有建筑风格,严格管控建筑布局、造型、色彩、体量,杜绝各种仿制。充分发挥宿城老石墙瓦房的自然优势,以“乡村农具、石磨磨盘、老旧桌椅……”等农村自然元素为点缀,升级改造,保持原始村落建筑风格。
5、营造风情场所。以宿城小镇客厅为中心,向村居服务中心、小游园、集散广场拓展,活化历史场景、还原文化片段,保护传统业态,植入宿城风情元素,丰富地方特色商业服务业态,形成特色风情游览线路。与此同时,完善沿线观光、健身、休闲、购物等服务功能,满足小镇居民游客休憩体验、生物自然消长、小气候营造、地景表现等多重功能,实现小镇风情的再表达。
五、特色小镇目标及实施路径
宿城山海云雾风情小镇的建设目标: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山海地域特色和云雾产业特色,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成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满足游客1-2日游需求的旅游产品,到2021年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市场秩序井然,品牌形象日益跃升,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宜居、宜游、宜业、宜文”的山海云雾风情小镇。
宿城山海云雾风情小镇的实施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创建山海云雾小镇为抓手,以旅游富民为宗旨,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夯实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构建“一二三六”发展体系,即:树立一个中心,以打造小镇客厅核心区为工作中心,小镇客厅以桃源广场、八间房高端民宿为中心,以保驾山路、桃源路为南北轴线,由东起海上云台山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西至一带一路文化园,规划范围总面积1平方公里。突出双轴、双核为抓手,以沿桃源路发展的旅游服务轴,沿保驾山路发展的综合服务轴为发展轴,以一个综合服务核心,依托桃源路行政、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规划完善沿街商业服务业态,形成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旅游集散核心,以海上云台山游客中心为集散中心。做实三篇文章,做好旅游、特色农产品、民宿三篇文章。打造六大片区,指北部高端民宿片区、东部综合服务片区、南部居住片区和商业居住混合片区、西部旅游休闲度假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片区。
六、特色小镇的主要任务
1.明确文化主题。以规划为引领,以山海云雾为核心,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集聚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要素,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定位,明晰扶持政策,持续激发旅游小镇的发展活力。山海云雾主题在宿城地域特色载体中具有代表性,内涵丰富,覆盖区域产品、服务,营造出浓厚主题氛围。
2.配套基础设施。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布局配置道路及指示标识、水电气及通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及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小镇区域内所有建筑物室内外设计及环境美化设计均要能体现出明显的主题性,历史遗存养护良好,形成体现地方及民族特色、新老建筑协调的小镇整体风貌。
3.完善服务体系。以“八间房”高端民宿为示范,建设发展精品民宿客栈和家庭旅馆,形成特色餐饮服务、民俗体验、健康休闲、文化娱乐等系列项目,挖掘“云雾茶”物产和文化特色,生产销售出特色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商品,规划建设具有主题特色的风情街、风情广场、风情集市场等。
4.优化旅居环境。通过对文化主题在小镇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角度的延伸,营造和展示不同的生活模式,吸引游客并将旅游小镇的生活方式变成新的景观,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5.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专项管理机构,对山海云雾小镇进行统一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环保、社区参与和旅游服务标准等。因地制宜确定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进驻,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强监管,保证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确保小镇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七、特色小镇发展状况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宿城资源禀赋,加强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加快创建步伐。打造乡村休闲集聚区。
1、坚持规划引领,做实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把特色小镇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整个宿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的思路,在搞好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快系统化布局,围绕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目标,按照多规融合的原则,高起点编制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从规划上体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以高标准的规划引领特色发展。打造特色村居,利用生态特色,打造留云岭村高端民宿、文化交流;利用文化特色,打造大竹园村佛禅静修、传统村落;依托海上云台山主入口优势,打造宝山村农家乐、美丽乡村;利用主镇区配套齐全,打造高庄村居家养老、生活宜居;依托桃源路特色街区,打造夏庄社区旅游商业、服务配套;利用紧邻田湾核电有利条件,打造东崖屋村核电综合服务区。加快特色小镇创建,加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项目跟踪和争取力度,确保尽快取得审批。全面掀起留云岭村田园乡村创建新热潮,持续推进大竹园村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抓好唐王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创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9年10月10日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启动实施,2019年11月30日通过省考核组年度考核。
2、彰显个性特色,做强乡村旅游经济。坚持把做强特色产业作为特色小镇的内在要求,加快乡村新动能的培育,做优做精乡村旅游。宿城街道实施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打开“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挖掘资源禀赋,突出自身特色,搞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各景区景点功能定位,以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真正将宿城旅游做大做强。建成海上云台山景区、船山飞瀑、枫树湾观光园、保驾山唐王湖。加快旅游营销策划,以“连云港之夏、红叶节”等特色活动为载体,聘请专业旅游营销队伍,优化营销方案,开辟旅游新市场,全面展现乡村旅游创建形象,注重宿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充分挖掘桃源文化、新罗文化、法起文化、民宿文化,建成陶渊明文化园、一带一路文化园、法起文化园、八间房高端民宿等项目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地方文化精品工程。
3、夯实宜居基础,做优干净美丽家园。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特色小镇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巩固居民安居乐业、小镇文明有序的良好局面。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按照创卫标准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落实河长、巡查、考核等工作职责,将管理的触角深入到背街小巷,夯实大旅游发展环境基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环山路、保驾山路、龙潭路、板宿路等15公里道路提升工程,建成日处理1000 吨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55000米,实现污水接管率、处理率全覆盖。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配套连云港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化小学及幼儿园、养老院、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休闲小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263”专项整治,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南河河段清淤、坡底硬化、沿岸植绿等项目,打造生态景观之河。实施“家家亮、路路通”通达工程,投入1000万,新装便民路灯760盏,便民道路20500米,解决山上住户出行难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就业、医保、社会救助力度,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应保尽保,2017年实现10户、27人精准扶贫。
4、注重乡土气息,做特富民增收工程。坚持把富民增收作为特色小镇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大农家乐,抢抓国家旅游局首个“民宿标准”出台的契机,打造金宿、银宿示范工程,制定工作方案、评定标准、扶持政策,加大对居民农家乐的扶持力度,引导村利用山林和民居开展民宿打造,形成与“八间房”高端民宿齐头并进、错位发展的格局,通过政策引导38户群众开办了农家乐,而且生意红火。做大林果茶,利用宿城盛产云雾茶、白果、板栗、葛粉等山产优势,建立大竹园村、留云岭村茶叶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宿城特色农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易,形成线下展示零售、线上广泛销售的良好格局,购置先进加工设备,提升茶叶品质,拓宽销售渠道,茶叶销售增收近100万元,帮助村民销售茶叶1000余斤。与此同时,开发留云岭茶叶观光园、大竹园茶叶采摘园、开心农场等农家乐项目,建成占地面积30亩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永中杰生态园,农家风情项目更加丰富。做大农家特色纪念品,依托宿城枫香树、竹子等生态资源,鼓励开发竹扇、竹笔筒、竹剑等竹子系列纪念品,开发枫叶书签、枫叶卡片等枫叶系列工艺品,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八、特色小镇发展谋划
对照省创建旅游风情小镇标准,坚持规划为引领,持续实施精致化小镇打造、精细化环境提升、特色化产业发展,全力打赢山海云雾风情小镇创建攻坚战。
1、以规划为引领,推进镇景融合新发展。加快小镇项目建设,以打造省级优秀特色小镇为目标,加快桃源路业态提升、一带一路文化园文化提升、新建小镇客厅展示厅,完成旅游交通、智慧景区、旅游厕所、公共服务投入等小镇客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基础配套。推进后云台山至连岛跨海索道、大竹园至船山道路等项目建设,保障连云老街至宿城通达工程,力争明年初实现通车。投入2000万元,丰富枫树湾娱乐项目,打造无动力乐园,丰富旅游业态。强势推进全域创建。深度挖潜旅游资源,统筹加速唐王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大竹园传统村落保护、留云岭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步伐,年内创建成功。与此同时,积极谋划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竹园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申报、海上山5A级景区创建等项目,着力开创街景融合发展新局面。
2、以改善环境为基础,力促小镇形象新提升。持续推进市政配套建设。计划投入1000万元,实施大竹园、留云岭市政自来水管网建设,接通留云岭燃气管道。在三格化改造基础上,实施大竹园、留云岭高山住户污水管网和微动力污水站建设,实现污水全覆盖。持续抓实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创建点位基础上,持续开展6个村居全域达标整治,继续出台激励政策,再打造美丽庭院100户以上,不断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新亮点。投入600万元,实施万寿涧河底硬化、护坡及配套建设,打造南河全域生态景观带。持续实施绿美乡村建设。积极谋划绿化方案,实施成片改造、乡村绿化、庭院绿化相结合,完成主次干道、河道、景区等绿化600亩,提升夏庄、东崖屋小游园,使绿色成为宿城最美的生态底色。
3、以打造特色吸引物为突破口,培育小镇发展新热点。打造可“宿”之城。充分利用宿城山海旅游资源,完善服务配套,依托高山发展大竹园“山之宿”,依托一带一路文化园和海神张保皋纪念馆发展“海之宿”,依托小镇客厅及八间房发展“城之宿”,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彰显文化品牌。办好采茶节、楸树花节、红叶节及特色活动,积极推进抗日石刻争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爱国主义成为宿城主体历史文化。发展“林果茶”产业。在保障大竹园、留云岭茶叶合作社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快农商平台搭建,实现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网红直播,打造云雾茶销售集散地。与此同时,推进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工作,落实实施方案,对照省级专家评审会要求整改达效,确保年内创建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评价办法》
(试行)的通知》 苏旅镇办[2017]6号 2017年10月9日
[2] 江苏南京景和睿策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连云港
连云区山海云雾小镇旅游专项规划》 2019年10月
[3]可可 《乡土味才是乡村旅游的根和魂》 江苏旅游
通讯 (2017年第五期) 江苏省旅游局主办
[4]宁志中 王婷 《旅游风情应重视风情空间表达 》
江苏旅游通讯( 2017年第六期 江苏省旅游局主办)
执笔:连云区宿城街道人大工委 张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