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决定
(2024年8月20日连云港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形态、平台经济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强化监督管理,推动落实平台企业用工主体责任
1. 督促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指导和督促互联网平台企业(以下简称“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要求企业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行劳动过程管理的,指导和督促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用工协议,合规合理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 规范合作用工管理。针对平台企业采取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完成平台工作的,应督促其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劳务派遣企业,并对其保障劳动者权益情况进行监督。劳务派遣企业应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履行用人单位责任。针对平台企业采取外包等其他合作用工方式的,应督促其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质、信誉良好的外包合作企业,并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监督责任。
3. 落实公平就业制度。加大督导力度,要求平台企业招用劳动者不得违法设置性别、民族、年龄等歧视性条件,不得以缴纳保证金、押金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违法限制劳动者在多平台就业。
二、强化制度落实,依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
4. 保障合理劳动报酬。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引导平台企业建立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报酬,且不低于用工所在地最低月工资和小时工资标准,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5. 完善休息休假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完善平台订单分派机制和休息制度。督促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合理确定休息办法,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6. 切实保障劳动安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标准,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重视劳动者身心健康,强化劳动保护,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危害。
7. 提升社会保险水平。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对平台企业直接用工及合作用工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督促用人单位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就业登记地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鼓励平台企业参加职工互助互济医疗保障计划,通过购买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举措,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健康保障。
8. 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督促企业履行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未与平台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缴存、贷款、自愿提取和灵活退出机制,改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居住条件。
9. 保障民主协商权利。支持工会组织与平台企业及其合作用工企业围绕劳动定额、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报酬支付等开展集体协商。平台企业及其合作用工企业在制定、修订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时,应充分听取和吸纳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诉求及申诉得到及时回应和客观公正处理。
三、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共服务体系
10.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挥线上线下平台载体作用,为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定期开展新就业形态专场招聘活动,及时发布职业薪酬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便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供需对接。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1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组织开展数字技能等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入职培训,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技能人才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鼓励各行业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带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
12. 优化综合配套服务。加快城市综合服务网点建设,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集中、业务聚集区域设置“工会驿站”“爱心驿站”“司机之家”“小哥之家”等服务中心或临时休息场所,着力解决停车、充电、饮水、如厕等难题。保障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关爱活动。
四、强化统筹协调,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
13.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市、县(区)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动机制,及时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强化工作协同,共同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合力促进新就业形态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14.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因循平台经济的商业模式,建立数据驱动和敏捷智能的平台监管体系。以平台服务业为重点,通过单独建会、联合建会、行业建会、区域建会等多种方式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完善行业标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5. 依法解决劳动争议。建立新就业形态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平台企业成立由工会代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企业内部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开展劳动纠纷调解服务。法院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应加强劳动争议办案裁审衔接,依法妥善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16.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推动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增强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新就业形态用工舆情监测和处理,及时化解风险隐患,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