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连云港市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总体部署。作为一座典型的东部沿海城市,连云港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多重战略机遇叠加聚焦,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目前我市海洋经济总量偏小、层次不高、基础薄弱,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强支点等地位不相符。海洋作为覆盖面广、挖掘潜力大、科技要求高的发展主体,更应该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而海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离不开海洋科技力量支撑。2023年以来,市人大财经委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组织人大代表专题视察、“十四五规划”海洋经济专项调研、相关企业实地考察、部门座谈研讨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研究分析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方面的基本情况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努力强化现代化海洋强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逐年稳定增长,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成功设立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涉海创新平台30余家。2022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
(一)重大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力推进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建设,去年协议签订当天落实办公场所,20天完成法人登记,今年2月揭牌,推进成效得到702所高度肯定,成功争取首年市级配套建设经费由1亿元减至3000万元,建设周期由5年缩短至4年3个月;并作为太湖实验室核心组成部分一体创建国家实验室,获许昆林省长充分肯定、高度认可。目前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第一届理事会顺利召开,完成3000平方米办公场所装修,集聚研发人员49人,实施科研项目5项;首个成果转化公司实体运行,推进大型转子样机成果转化,新签合同额6000余万元。7000吨级试验船进入实船建造;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本周在烟台下水,年底前停靠我市开展试验。深入落实“双碳”战略,成立服务专班,超序时推进全省两个、苏北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加快建设,即将投用。拓展燃气轮机应用及成果转化,举办2023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科技论坛,筹组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用户委员会,深度融入江苏“两机产业”联盟。提升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运行质效,引进2个院士团队,成立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加快蓝碳实验室、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建设,发布开放基金。承办2023中国(连云港)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大会,邀请3位院士作报告,9个项目成功签约,成立“未来海洋产业创投联盟”。专班服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康缘药业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于田金洲院士共建省级院士工作站;对接促进恒瑞医药、中复神鹰、国能联合动力等参与其他国重重组;指导5家单位提前筹备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实验室体系。
(二)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委托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聚焦“引领创新、带动产业、辐射区域”,编制花果山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打造江苏海洋经济开放先导区、创新资源集聚区,完成意见征集,集思广益修改完善。编制《海洋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参与制定7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推进涉海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强化科技计划引导,2023年以来获批涉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资金15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近8000万元;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设置海洋科技专题,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双向”揭榜挂帅,全力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海洋创新资源更加汇聚。强化涉海科技型企业培育,坚持“签约即跟踪,开工即服务”。举办第二十一届华东孵化器网络年会,承办苏北首场科技金融服务直通车,开展服务百企专家行等活动,加快涉海科技型企业“上规攀高”。广泛对接争取,聘请5位院士作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顾问;集聚35家科研力量成立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指导江苏海洋大学牵头90家企业成立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累计推动412家企业与14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580个。开展海洋领域产学研对接6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5项、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80项,推荐涉海高校科技副总72名;归集31家科研院所2000余项成果编制成册,加速海洋创新资源集聚。推进吉林大学等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进“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速国内外涉海成果转化。
(四)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渔业方面,赣榆渔港经济区获批国家级试点,获批中央补贴资金2亿元;连岛渔港经济区完成规划设计初稿,连岛中心渔港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现代休闲渔业项目启动实施;绿鳍马面鲀全产业链项目网箱养殖海域挂牌落实;全省首家海洋食品质检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新扩海洋食品检验参数461项;获批1家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全市育苗量超100亿单位;推进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海上综合管护平台建设安装完成;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海洋牧场,连岛东部海域海洋牧场明确连岛街道、江苏硕果农业有限公司2家单位为建设主体。海洋文化旅游方面,出台《连云港市旅游民宿管理办法》,开展国家等级民宿创建,水云间民宿通过丙级旅游民宿验收;编制《连云港市邮轮游船游艇旅游产业发展决策报告》,完成海州湾度假区规划设计、秦山岛顶层规划设计,在秦山岛开展海钓、快艇、摩托艇、帆船、渔事体验等水上运动项目;连岛获评自然资源部全国首批“和美海岛”,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海岛;开通秦山岛至连岛定制海上公交旅游线路、连云港火车站至花果山景区和连岛景区、花果山景区至连岛景区等3条旅游直通车;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江苏省园博会、第十三届连云港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40万吨矿石码头改扩建工程完成,建成全省首个可以靠泊40万吨船舶的沿海码头;加强沪连港航合作,互连集装箱公司揭牌,“连申快航”每周箱量由年初1500标箱增至2500标箱;完善外贸航线网络,新开集装箱航线9条,打通北上俄罗斯远东与北冰洋、南下泰越与斯里兰卡的水运通道。推动集装箱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扩面增效,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入围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抵港直装”班列首票货物顺利离港发运。上半年连云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十位。1-10月,连云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59亿吨,同比增长8.13%;完成集装箱495.49万标箱,同比增长11.51%。
(五)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海洋装备方面,制定印发《市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成立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超大型海上风电叶片高效、高抗载、高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系统装备研发”等4个海洋装备项目申报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港口超大型流体装卸无人作业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立项支持。新引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外资企业-蓝色粮仓海洋工程设备(连云港)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旋筒风帆顺利启航,国内最大功率纯电动拖轮5400马力的“云港电拖2号”试航成功,国内首台LNG接收站撬装式自动化装车系统通过现场验收。推进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实施自主科研项目,立项支持风力助推转子关键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方面,制定《连云港市生物医药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进企业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技术攻关,康缘药业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引入田金洲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研发涉海中药创新药2项,其中1项已获得安评报告,1项完成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启动安评样品制备。推进南极磷虾产业园建设,“深蓝”号首航次在南极作业海区捕捞南极磷虾约40151吨,由原虾加工虾粉5465吨分批运回;磷虾生物高值化加工利用一期项目投产,蛋白肽生产线启动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硕健海洋食品、昌本海洋食品等一批海洋食品项目加快建设,海福特预制菜生产线投入试生产。海洋新材料方面,印发《连云港市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成功研发全球首个采用干喷湿纺技术制备的大丝束产品SYT45S-48K,“基于MEMS技术的智能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系统研发”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成立中国建材集团服务专班办公室,重点服务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5.6亿元;中复连众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完成投资2.28亿元。海洋新能源方面,11个场址430万千瓦规模入选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陆上升压站及20万千瓦配套储能部分已开工建设;赣榆东磁5GW组件一期项目投产,二期开工建设;全市纳入《江苏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的项目体量调整为60万千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域整体经济实力有待加强。连云港市整体经济规模体量相对较小,既缺乏规模优势,也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对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不足,尚未形成海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关键核心技术有效突破、高端人才持续汇聚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与南通、盐城产业结构相似,与两市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分别为0.9899和0.9867,同质化现象严重。三市之间的资源流动较少,难以合理分工实现最优化配置资源,导致协作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格局。
二是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有待转型升级。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停留在产业链初级阶段,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亟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
三是海洋经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战略科技力量不强,缺乏高水平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江苏海洋大学涉海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内陆6所海洋大学排名中仅位列第5位。基础研究系统布局不够,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接续推进的机制尚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尚待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科研机构与海洋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创新型企业还需进一步培育壮大,缺乏市场影响大的领军企业。
四是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压力显著加大。“十四五”期间,区域特色资源、高端创新人才、绿色新型港口等领域竞争更加激烈,连云港市未来发展面临更大压力。此外,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部分涉海企业应对海外市场变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能力较弱,受到冲击较大。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快涉海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积极融入江苏沿海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布局,加速建设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进涉海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连云区加快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建设和运营,统筹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平台、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平台、蓝碳实验室、海洋生物医药等功能平台建设。加快船舶工业软件行业发展,提升船舶专用软件科研水平。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向海服务平台,推动精细化工行业中有条件的企业构筑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发展大平台,为港口石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搭建共用平台,打造数字化发展标杆。提升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功能,发挥高端制剂技术平台、质控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试研究平台的作用。推进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加快构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
(二)加强涉海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机制。围绕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优化高企申报审批流程,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海洋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招引一批涉海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强化企业间深度合作,培育一批涵盖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三)加大涉海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强化部、省、市联动,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到我市布局并实现成果落地转化。加大市级科技计划对海洋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聚焦深海智能技术与装备、可再生能源、蓝色粮仓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组织海洋领域企业参与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面向未来的海洋产业技术新优势。推进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设立海洋科技创新开放基金,形成项目、基地、人才和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有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辅料、功能材料、保健品等相关产品。支持江苏海洋大学联合企业开发无公害、可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表面活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依托海州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海洋绿色牧场建设,发展远洋渔业、深远海种植与养殖,逐步形成生态型、智能化海洋牧场。推动连 云区发展南极磷虾生物高值化加工利用、渔业加工废弃产品的再利用开发技术,加快提升海水健康、低污染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实施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构建“校企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协同创新机制。组织企业、大院大所大平台共同凝练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
(四)加快涉海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实施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海燕计划”,编制海洋产业人才专项支持计划,组建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选拔一批海洋基础研究人才、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和团队复合型人才。围绕海洋领域梳理企业人才需求清单、高校院所特色人才清单,完善产业链人才导航系统。在海洋 生物、新能源和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高质量建设一批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制定外国人才来连工作便利化服务举措。支持自贸区外国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工作许可省内互认、锡连两地外籍人才互认互享,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支持在国内外海洋院校建设区域性人才联络站,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和政策宣传,选拔高层次科技人才到涉海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针对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海洋创新平台制定“一事一议”人才政策,在市级各类项目申报、人才生活补贴、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加速涉海科技成果在连转化。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立足“中华药港”“中华材料港”、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载体和平台,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连云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建设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园,加速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依托连云港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新材料核心成果在我市转化,撬动新材料学科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培育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和海洋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推进“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运营;推进在连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依托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等智库机构,聚焦海洋科技“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智库-产业-科技-人才-金融”融通发展模式。
执笔: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冯燕芹、孙迎春、范瑞